請嘗試由任一心理學理論(如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行為學派的操作制約;認知學派的頓悟學習、認知學派的社會學習等)來敘述學習是什麼?(請要舉例說明)
答:
認知學派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替代學習」,其實就是一種人在社會情境互動中,藉由觀察而產生模仿/複製他人行為,間接學習的理論。
「社會學習/替代學習」的理論具有下列4項的條件:
1.
對行為發生注意是社會學習產生的基礎
2.
可以將觀察到的現象保持記憶,直到機會來臨時使用
3.
行為模仿的動機
4.
行為的潛在複製,觀察者要有能力複製其觀察到的行為
針對上述社會學習理論的4項條件,分別做以下的例舉說明:
1.
對行為發生注意是社會學習產生的基礎:
產生注意力而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因為若是無法產生對事物注意力,自然也無法引起學習的欲望,所以「注意力」是社會學習產生的基礎。
2.
可以將觀察到的現象保持記憶,直到機會來臨時使用:
社會學習是種潛移默化的觀察行為,藉由上一點所說的注意力吸引觀察之後,無形內化入潛意識裏,到需要的時候就下意識的表現出模仿的複製行為應對。
3.
行為模仿的動機:
這種學習行為的注意力常常來自於動機,因為有動機所以會特別注意,進而產生模仿複製的學習行為。就像崇拜偶像所以注意偶像的言行舉止甚至穿著,而加以模仿。
4.
行為的潛在複製,觀察者要有能力複製其觀察到的行為:
「社會學習」的四個條件最後,說到模仿者必須要有“能力”將所觀察的,複製在自己的行為裏,不然即使產生動機、發生注意、或保留在記憶中,但如果這種行為不是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話,其實也無法模仿複製。就像我們再怎麼聽卡瑞拉斯或江惠,我們也不一定能有那個能力,擁有那麼好的台風歌喉。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因為某種動機產生注意力去觀察生活上的事情,而受到社會情境的人事物影響,這種來自社會與生活中的互動學習,其實常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長時期在一個情境中經過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容易受到情境發生的事而影響到自己的言行舉止。還有最近新聞提到的,兒童因為看卡通「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而造成語言障礙,如果治療,須連續看診6-12個月,也正符合孩子學習環境的吸引力(卡通),造成學習認知(語言發音)的影響,我想這也是所謂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一項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