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筆記〉

人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即是家庭所提供的初階社會化,由家庭所提供之互動模式培養人際關係與邏輯思維,依“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此書內容,人類心理與社會環境之關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每個人或他們所處的情境都是獨特的,從人群及環境中就可觀察出多元性,每個人來自不同道德倫理背景,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態度及觀念,不同的歷史。人及環境都不能免除多元性,尤其是和年代相關的年齡、歷史等。

一.為什麼要學習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   人類行為的產生是由生理、心理、社會情境等多重因素造成。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我們需要一個有系統的架構,幫助我們了解這個過程,適當地評估人們的行為,有系統的測量、描述、理解案主的特質。


多元化的複雜性也促使社會工作者藉由許多方式(如:性取向、性別、文化背景、個人遺傳等)去尋找問題行為的原因。

     人類行為在社會工作領域常被視為人們對資源或環境的適應,資源對社工實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社會工作者,藉由「同理心」的服務態度、幫助案主了解自身力量以及社會網路來有效利用資源,以增強人們的適應。

二.什麼是社會功能?

個人層次的功能理論分析:個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必須實現(發揮)一定的功能,才能良好地生存下去,並且對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些功能著重於人與環境間的互動,包括對人類基本需求的重視,其目標在於適應境,使個體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滿足。
學者Boehm 所發展的社會功能觀點,源自於社會互動論與角色理論,經由社會角色的呈現,人們可產生自我價值及歸屬感。

學者Boehm1959p. 31)提出的社會功能架構,導引出五項教育目標,這些教育目標可作為社會工作者學習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課程的依據:

(一)視天賦潛能為人類功能的資源。
(二)視環境的作用力為可提升或降低個人社會功能之潛在能力。
(三)了解環境與個人潛能的交互作用,可提升降低個人社會功能的潛在能力。
(四)理解個人對變遷與壓力的反應。
(五)對社會功能潛在能力之評估有所了解。

社會功能架構反映出人類行為中的社會能力模式。WineSmye1981)描述能力模式為:成長、改變、學習和不斷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人類至少有設定目標、確認需求、發展技能的潛在能力,這些能力使人們能夠有效的因應壓力。
能力模式(Compet-ence model)著重協助個人發揮潛能,並且了解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壓力與需求。


系統理論:我們可以將每一個人視為家庭、社區、文化、國家中的一份子:而這整個組成,就像是細胞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一般是一

留言